工信部:以开源方式加速操作系统生态共建逐步成为业界共识******
中新网12月28日电 题:工信部:以开源方式加速操作系统生态共建逐步成为业界共识
中新财经记者刘育英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28日在操作系统产业峰会2022表示,当前开源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以开源方式加速操作系统生态共建逐步成为产业界的共识。
王江平表示,开放原子开源基金成立两年以来,汇聚了各类的开源力量,着力推进欧拉、推进鸿蒙等优质操作系统的创新迭代、生态拓展和国际化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的优秀案例,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推进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工信部将做好五方面工作:持之以恒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操作系统等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开源基金会的主体作用,打造更加活跃的开源社区;深化融合运用,探索关键软件典型应用场景和最佳实践;强化人才供给,加强海外高端人才引进;不断推动开放合作,带动我国软件产业更高水平地融入全球产业生态圈。
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湘科在峰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国对开源的认知及对全球开源的贡献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正在从使用开源到参与开源再到现在的贡献开源,甚至主打开源,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openEuler(欧拉)作为一个支持多样性算力的开源操作系统,支持x86、Arm、RISC-V、LoongArch、SW64、Power六大处理器架构。华为常务董事 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汪涛介绍,欧拉加速发展,社区企业成员从去年的300多发展到今600多,部署数量从100万套到今年累计300万套,新增市场份额占比约25%。欧拉正在跨越生态拐点,成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首选。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孙文龙介绍,一年多以来基金会在商标托管、生态发展、开放治理等方面为 openEuler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openEuler的快速发展证明充分利用开源、参与开源、支持开源、回馈开源是实现操作系统技术创新和产业繁荣的有效路径。(完)
扎根新疆大地做好非遗传承文章******
讲述人: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学艺术学院教授 吴新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我更加坚定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更多优秀传承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信心。
2009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回到石河子大学工作时,我便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开展新疆非遗保护和研究。当时,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并不多,这为我们的研究增加了不少困难。但困难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这是新疆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十余年来,我们扎根新疆大地做研究,从零开始探索和积累,逐渐影响和聚集起一批优秀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新疆非遗研究工作的开展。2011年,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这是新疆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机构,是集非遗教学、科研、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重要平台。中心坚持“求真”原则,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开展非遗科学研究和资政服务,承担了三十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出版了新疆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2016年开始,中心聚焦非遗人才培养,将其与手工艺行业发展、乡村振兴及非遗文旅融合升级等工作结合起来,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新疆、兵团现实需要开展工作。这一转变意味着我们对新疆非遗领域的研究由“求真”转为“致用”。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疆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成果丰硕。家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红旗农场的绣娘左拉汗,是我们承担的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研培项目哈萨克族毡绣布绣研培班第一期的学员,参加培训时她已经70岁了,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学员,却也是最努力、接受新理念最快的学员。参加培训后,左拉汗成立了哈萨克族刺绣合作社,不仅自己年收入突破五万元,还带领连队妇女职工一起创业致富,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一次让我们提振了信心。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的独特作用,继续在“求真”和“致用”上下功夫,力争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升级、服务社会发展和更加系统性的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光明日报记者赵明昊、光明日报通讯员甘秀叶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9日 05版)